English

“走出去”:我国经济再上新台阶的一个战略性问题

2000-05-29 来源:光明日报 江小涓 我有话说

改革开放以来,我们引进了大量外资、技术和管理经验,对我国的经济增长、体制改革、结构调整、技术进步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然而,我们也应当看到,我国经济今后持续稳定发展、改革的继续深化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,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,缺少能够“走出去”参与国际竞争的跨国企业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。从一定意义上说,我国企业能否“走出去”,到国外投资和发展,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问题,只有成功跨越这一关,中国才能实现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列的宏伟目标。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,必须有足够的认识。

由“引进来”到“走出去”是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

“走出去”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工作新的热点,意义深远,表明我国对外开放已经从“引进来”为主的时期,转向“引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并重的时期。这个转折的形成并不是人为的,而是由经济发展规律所决定的。

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期,国内生产能力有限,产品质量较低,企业规模较小,因而企业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“走出去”。当然,不能说我们过去没有“走出去”的探索和实践。事实上,我国累计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6000多家境外投资企业,我方投资额已超过60亿美元。然而,与全球跨国投资总额和一些主要投资国相比,我们“走出去”的规模太小,而且多数是贸易型企业。1998年当年,美国海外直接投资达1330亿美元,英国达1140亿美元,日本达240亿美元。相比之下,我们的差距很大。

过去20年,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,我国经济增长迅速,一批大企业在竞争中成长,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都迈进了一大步,国际化经营能力开始形成。国内不少行业生产能力过剩,能够向境外投资企业提供低成本、质量可靠的设备、零部件和原材料。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,迫使部分企业转向国际市场寻求出路。这几方面条件的形成,使更多企业具备了“走出去”的动力和能力。

“走出去”的问题之所以受到重视,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。

第一,“走出去”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外自然资源。我国虽然地大物博,但人口众多,按人均计,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,石油、森林、橡胶、铁矿、铜矿等重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,相对价格水平高,不少资源需要长期大量进口。当前在全球范围内,各国对自然资源的竞争十分激烈,不仅有大量着眼于当前利润的跨国投资行为,还有许多不谋近利而求战略性拥有的跨国投资行为。我们必须对全球范围内的自然资源争夺战有清醒、足够的认识,从战略高度谋划我们的投资行为,“走出去”在境外建立一批战略性资源开发生产供应基地。

第二,“走出去”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外科技资源。我国经济今后持续稳定增长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推动技术进步的能力,取决于一批高技术含量、高附加值、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能否迅速成长,例如微电子工业、汽车工业、光机电一体化工业等。发展这些产业,需要先进技术、技能和管理方法。我们以往较多采取引进方式获取技术,但引进的技术我们没有知识产权,有时也不完全适合国内市场和产业的需求;在国内自主开发,又存在缺乏科技资源特别是技术开发人才的问题。国内有实力的企业“走出去”,到科技资源密集的地方设立研发机构或高技术含量的生产企业,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,是利用国外科技资源的一种有效形式。

第三,“走出去”可以带动出口。我国有一些行业,近几年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,已形成了大量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生产能力,但由于国内生产能力总量大大超过需求,相当比例的设备闲置,造成很大浪费,企业也陷入困境。这些生产能力有一部分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水平,利用这些设备进行海外投资,既可以解决国内生产能力闲置问题,又能带动国内零部件的出口,是解决一些行业设备闲置的重要途径。

第四,“走出去”更能贴近市场。过去多年,我国许多中低档大宗制造业产品,以低价优质的品质,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。但是,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,机电产品将逐步成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产品。机电产品以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缺陷,是生产不能贴近市场,不能及时按用户要求,提供个性化的设计、制造和售后服务,某些产品的竞争力因此而打折扣。“走出去”在当地设厂生产,能够使低成本优势和贴近市场优势叠加,增强产品的竞争力。

第五,“走出去”能够在全球分工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。近些年,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速度加快,全球分工格局的形成,主要靠跨国公司的引导和推进。引进外资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分工体系的一种重要方式,但在这种方式中,引资方往往处于被动地位,其分工地位、层次和方式,都由跨国公司以其全球利益最大化为标准进行安排。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“走出去”,是我们参与全球分工体系的另一种方式。这种方式,能掌握主动权,改变被动参与的局面,力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益处。

实施“走出去”战略是推动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的有力杠杆

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,我们要着力推进两个方面的重要工作:一是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,二是企业改革与发展。实施“走出去”战略,是推进这两方面工作的有力杠杆,也是推进这两方面工作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。

当前在我国工业中,中低档制造业产品的比重较高,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比重较低,产业结构处于较低水平。推动产业升级,就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,并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,使我国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明显提高。在这个过程中,传统产业原有的生产能力会大量过剩,如不能及时调整,既影响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,又会使企业处境困难。应该看到,这些过剩生产能力中的相当一部分并不落后,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符合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,因此,通过对外投资,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这些生产能力,是继续使资产发挥作用、促进国内结构调整,减少调整振动的重要途径。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看,当它们处于我们目前这个结构转换时期时,也是靠大量设备向海外转移,促进国内结构调整和升级的。因此,鼓励企业“走出去”,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生产能力,是促进结构调整很重要的一步棋。

促进产业升级是结构调整的另一个重要方面。我们要尽快形成一批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、成本和质量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。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开发投入,形成生产能力的投资额很大,如果小批量生产,不能弥补前期的大量投资,企业就不会有投资的积极性。对许多高新技术产品来说,我国国内市场的容量远远不够,必须以全球市场为目标,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和经营。因此,“走出去”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。

“走出去”还能推动国内企业的改革与发展。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,跨国经营与大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,没有跨国生产和经营,就不可能成长起来全球知名的大型企业。在国际化发展中,企业的规模扩张主要不是通过自身的资本积累,而是通过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积聚,包括在全球范围内的融资及跨国企业之间的合并、联合、收购等等,这个过程就是大跨国公司的形成过程。也就是说,“走出去”的过程中含有巨大的集约化扩张能力,我国要尽快以较低成本形成一批世界级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,势必也要走跨国经营之路。

在“走出去”的过程中进行企业重组,能够引导企业走出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些误区,确立真正的市场导向。最近几年,国内企业愈来愈认识到走规模经营之路的重要性,许多企业力求扩大规模。但是,有些企业的扩张之路不是建立在增强竞争力上,而是单纯追求规模,甚至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采取“拼盘”式扩张。“走出去”是要到海外生产和销售,是走向全球这个大市场,经受国际竞争的严峻考验。总之,有了“走出去”这个目标和实践,才能使我国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真正以企业为主体,以市场为导向,以提高竞争力为目的。

“走出去”的另一个重要意义,是形成世界著名品牌。在许多领域中的全球竞争中,产品品牌向少数大型跨国公司集中的现象十分明显。我们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,也出现过不少中方企业合资后转用外方品牌的事例。当我们的开放水平尚处于以引进为主的时期时,我们处于被动地位,这种状况很难扭转。但是,当我国经济发展到相对较高的水平时,就要通过“走出去”,培养自己的世界著名品牌。本国企业是否在一些代表技术发展方向、市场前景广阔的行业中具备技术开发能力和形成本国的世界级品牌,是衡量一个国家技术水平、产业基础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,决定一个国家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。一个大国不应企求在所有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,都有世界级的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,但同样不应该在所有重要领域中都处于被动、配角的地位,都使用别国的品牌。品牌是市场,品牌是利益,品牌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物化了的重要形象。当我们的“海尔”、“长虹”、“联想”及更多的品牌真正成为世界级著名品牌时,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再上一个新台阶。

世界级名牌的形成和发展,与世界级跨国公司的发展密不可分。可以这样认为,在今后一段时间内,能不能在对外开放中“走出去”,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组合,形成一批著名跨国公司,创立和发展一批我们自己的世界级名牌产品,关系到我国以什么形象、什么样的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出现在新世纪的国际经济舞台上。

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“走出去”战略

要使更多的企业能够“走出去”,首先要加快企业改革。在过去的20多年中,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批优势企业,它们的产品技术档次和质量水平较高,规模扩张较快。但是,与全球著名的大跨国公司相比,它们的竞争力仍有明显差距。对于这样的企业,政府需要通过消除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体制障碍,促使它们尽快成长。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,实现转机建制,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、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,企业才会有长期不懈“走出去”的内在动力。因此,加快企业改革和完善配套措施,是有效实施“走出去”战略的前提。一定要避免和纠正这样一种倾向,即用“走出去”替代体制改革,回避或绕过改革中的难点。这种想法和做法是不现实的,不仅会延误改革,而且会使“走出去”缺少有活力的主体。

“走出去”的企业要找准定位,特别要具有风险防范意识。准备“走出去”的企业,在国内可能是最有竞争力的企业,“走出去”的过程中当然要努力发挥自身优势。但是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具有新特点,只靠企业原有的优势和经验远远不够,要将“走出去”视为竞争的新起点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,我国海外投资市场主要分布在非洲、中东、南亚、东欧及拉美地区,我国的企业和产品在这些地区有竞争优势,但是这些地区有不少国家投资风险较高。因此,“走出去”之前一定要作好调查研究,借鉴先行者的经验和教训,同时要注意吸收其它跨国公司的有益经验。

“走出去”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,也离不开必要的政策支持。首先,要形成有利于企业按市场导向进行重组的政策环境,特别要平等对待内资与外资,使国内优势企业处在不受歧视的环境中,在与外商合资中的做法和经验国内企业相互间合资、合作、兼并、收购时可以借鉴。第二,政府要尽快制定对境外投资企业的鼓励政策,包括贷款、外汇管理、保险、人员出境,进出口经营权等,还要简化审批手续。特别需要形成境外投资风险保障机制,鼓励企业到风险较高、但能发挥优势的地区和国家投资。第三,要及早着手培养适应“走出去”要求的人才和中介机构,既要依托我国现有驻外使馆和商贸机构,又要鼓励国外中介机构提供有关服务和引进国外人才。第四,强化执法力度和市场监控力度。目前特别要依法加大对商标侵权行为和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,维护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信誉。对于企业之间在海外市场上的恶性竞争,要进行监控和及时制止。

在强调“走出去”的同时,决不能忽视继续引进外资的重要性。引进外资本身就是部分企业“走出去”的一个准备阶段,我国已有一些企业通过合资,强化了自己的竞争能力,创出了新的名牌产品。今后,我国“走出去”的企业中,有一部分就是这些有自己品牌、有自主技术开发能力的合资企业。更重要的是,通过引进外资,能够促进国内市场竞争和获得“边干边学”效应,这对于推动我国国内企业“走出去”必不可少。正是由于不断引进外资,国内企业被迫面对国际大跨国公司的竞争,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才迈上了一个新台阶,才能在今天提出“走出去”的问题。很难想象,在国内市场上尚不能与外资相竞争的企业,能够“走出去”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。

生产企业要“走出去”,还需要服务业的有力支持。经济全球化不仅是消费和生产的全球化,融资、购销、开发、经营等都日益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活动。90年代中后期,在国际分工比较发达的制造业中,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只占其全部循环过程的5%不到,而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要占其全部循环过程的95%以上。因此,即使我们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工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,如果在流通领域中缺乏效率,其竞争力也要大打折扣。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,最薄弱的环节并不在生产过程,而是在生产过程之外,包括低成本融资能力、国际市场上的营销能力、得到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、法律、咨询服务的能力等。因此,企业要“走出去”,需要高水平服务业的支持。加快对内对外开放,迅速提升我国服务业的水平,是支持企业“走出去”的重要措施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